游客

DeepSeek真的“凉”了吗?

DeepSeek真的“凉”了吗?-综合资讯

关于DeepSeek是否“凉了”的讨论,近期确实引发了广泛关注。综合各方信息来看,DeepSeek的现状并非简单的“凉了”或“没凉”,而是处于一种战略转型期。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这一现象:

一、流量下滑的真相

  1. 官网流量下降≠整体使用量减少
    DeepSeek的官网访问量和下载量确实出现了显著下滑,但这主要是因为大量用户转向了第三方平台。例如,腾讯元宝接入DeepSeek后,日活用户激增20倍,百度、华为等平台也广泛采用了DeepSeek的技术内核。

    • 数据显示,通过第三方平台调用DeepSeek模型的用户量半年内增长了20倍。
    • 超过70%的模型调用发生在非官方渠道,官网反而成了“展示窗口”。
  2. 数据统计的局限性
    部分机构引用的“使用率从7.5%降至3%”仅统计了官网和少数平台,忽略了第三方接入的庞大体量。实际使用规模可能远超表面数据。

二、DeepSeek的战略选择

  1. 开源优先,聚焦B端市场
    DeepSeek从成立之初就明确了开源路线,其目标并非垄断C端流量,而是为行业提供底层技术支持。创始人梁文锋曾表示“不做应用,只做研究和探索”。

    • 企业端部署量快速增长,医疗、金融等领域私域应用激增。
    • 开源生态惠及全球开发者,倒逼OpenAI等巨头降价。
  2. 资源倾斜研发,牺牲短期体验
    官方平台体验较差(如响应延迟、上下文记忆短),是因为公司将有限算力优先投入下一代R2模型的开发,而非维护旧服务。

三、面临的挑战与争议

  1. 技术短板

    • 高幻觉率(如虚构法律条文)、敏感词过滤严格等问题影响用户体验。
    • R2模型延期发布,竞争对手趁机缩小差距。
  2. 市场误解
    部分自媒体夸大“暴跌”数据,忽略分流效应,导致舆论对国产AI的悲观情绪。

四、行业视角:转型而非衰退

  1. 从“流量明星”到“基础设施”
    DeepSeek正在从对话型AI转向底层技术提供商,类似“水电煤”的基础设施角色。周鸿祎评价称:“当技术成为标配,没人讨论它才是真正的成功”。

  2. 国产AI的集体进步
    即使DeepSeek热度减退,国内其他大模型(如通义、文心、Kimi)仍在快速迭代,整体产业并未停滞。

结论

DeepSeek并未“凉凉”,而是通过开源分流和ToB转型,实现了更广泛的行业渗透。其价值正在从“可见的流量”转化为“不可见的基础设施”。对于普通用户而言,与其关注官网数据,不如留意身边AI服务的底层技术——你的手机助手、智能家电可能正运行着DeepSeek的模型。

[百度已收录] [必应已收录] [360已收录] [搜狗已收录] [头条已收录] [神马已收录]
1、本网站名称:樊不烦博客
2、可能会帮助到你: 外链工具 | 娱乐抽奖 | 进站必看
3、如若转载,请注明文章出处:
4、若作商业用途,请联系原作者授权,若本站侵犯了您的权益请 联系站长 进行删除处理。
5、本站一切资源不代表本站立场,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
6、本站所有内容均来源于网络,仅供学习与参考,请勿商业运营,严禁从事违法、侵权等任何非法活动,否则后果自负。
7、本站图片资源大多存储在新浪微博,如发现链接失效,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第一时间更新。

文章很赞!支持一下吧 还没有人为TA充电
为TA充电
还没有人为TA充电
0
  • 支付宝打赏
    支付宝扫一扫
  • 微信打赏
    微信扫一扫
感谢支持
文章很赞!支持一下吧
关于作者
349
17
1
2
躺不平摆不烂日子还得往前看.
评论区
内容为空

这一切,似未曾拥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