统计
  • 建站日期:2025-10-20
  • 文章总数:541 篇
  • 评论总数:55 条
  • 分类总数:15 个
  • 最后更新:10月25日
文章 综合资讯

娃哈哈彻底改名,900亿品牌谢幕背后的现实抉择?

樊鑫
首页 综合资讯 正文
广告

娃哈哈品牌更名的核心事实(子品牌切割与新品牌“娃小宗”推出),从股权制约、经营压力、市场竞争三重维度解析背后的现实抉择,回应“900亿品牌谢幕”的深层悬念。

娃哈哈彻底改名,900亿品牌谢幕背后的现实抉择?

当南阳、山西等地的“娃哈哈饮料公司”接连更名为“宏胜系”企业,当宗馥莉力推的新品牌“娃小宗”悄然登场,这个累计创造8601亿元销售额的国民品牌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分裂。所谓“彻底改名”并非集团层面的品牌消亡,而是一场围绕商标权的股权博弈、一场应对增长乏力的战略突围,更是900亿品牌价值背后无法回避的现实抉择。

一、商标困局:股权制衡下的品牌枷锁

娃哈哈的品牌分裂早在股权架构中埋下伏笔。目前集团形成三方制衡格局:杭州市上城区文商旅集团(国资)持股46%,宗馥莉个人持股29.4%,基层工会持股24.6%。这种股权分布带来致命约束——“娃哈哈”商标使用需全体股东一致同意,任何一方反对即构成法律风险。2025年9月的经销商通知揭开残酷现实:历史遗留问题导致商标授权陷入僵局,宗馥莉掌控的企业不得不放弃使用母体品牌。

上海娃哈哈饮用水公司的遭遇成为缩影:因商标到期无法续用,被迫推出“沪小娃”品牌求生。更具标志性的是,9月以来已有西双版纳、新乡等十余家关联企业完成“宏胜系”更名,宗馥莉通过资产切割为新品牌铺路的意图已然明确。对她而言,放弃“娃哈哈”商标虽痛失积累35年的品牌资产,却摆脱了国资与工会股东的双重制约,为宏胜系开辟出“独立战场”。

二、增长焦虑:700亿营收背后的虚火与窘境

“娃小宗”的诞生,本质是对娃哈哈增长困境的应激反应。尽管2024年营收突破700亿,但宗馥莉坦言其中包含大量宗庆后离世后的情怀消费。去除这层泡沫,品牌的根基早已松动:

  • 核心单品失势:AD钙奶在华东市场销售额暴跌37%,纯净水市占率从18%跌至12%,而华东地区贡献全国24.8%的饮料消费额,是娃哈哈的“基本盘”;
  • 市场地位下滑:曾经的瓶装水龙头被农夫山泉、怡宝、康师傅相继超越,2025年仍以9.9%的份额徘徊第四,与头部差距持续拉大;
  • 创新乏力:在无糖茶、气泡水等百亿级新赛道中,娃哈哈2024年密集推出的新品反响寥寥,“娃小宗”无糖茶甚至难入经销商冰柜。

对比农夫山泉2024年159.52亿元的饮用水收入,娃哈哈的传统优势品类已丧失竞争力。当价格战导致农夫山泉利润率降至35.44%,华润怡宝饮用水收入下滑23.1%,娃哈哈更难在存量市场突围,品牌换血成为无奈之举。

三、战略突围:新品牌能否承载旧梦?

宗馥莉的布局早有铺垫。2024年下半年起,她已推动核心员工与14个省区经销商转签至宏胜体系,为新品牌搭建渠道基础。“娃小宗”的命名暗藏巧思——既保留“娃”字延续品牌记忆,又以“小宗”强化个人IP属性,与母体品牌形成区隔。

但新品牌面临三重考验:其一,品牌认知断层。AD钙奶、营养快线等经典产品的消费者忠诚度难以自然迁移至“娃小宗”;其二,赛道竞争白热化。瓶装水市场80.5%份额被六大品牌垄断,元气森林、东方甄选等新玩家还在持续入局;其三,信任重建成本。经销商对“娃小宗”无糖茶的冷淡反应,折射出市场对新品牌的观望态度。

值得注意的是,娃哈哈并非完全放弃旧品牌。集团核心业务仍在使用“娃哈哈”商标,这场分裂更像是“双轨制”试验:用宏胜系孵化新品牌应对年轻化市场,用母体品牌维持基本盘。这种“既要又要”的策略,实则是对品牌资产的折中保全。

结语:抉择背后的时代隐喻

从宗庆后打造“中国人自己的可乐”,到宗馥莉放弃“娃哈哈”商标,这场品牌迭代映射出中国饮料行业的变迁:当情怀消费退潮,当股权博弈加剧,当健康化、年轻化成为市场主流,900亿品牌价值终究抵不过现实的逻辑。“娃哈哈”并未真正谢幕,但它的分裂早已预示:没有永远不变的国民品牌,只有不断适应规则的生存者。宗馥莉的抉择是无奈之举,更是传统企业在时代浪潮中必须完成的蜕变。

本文标签: 本文没有标签哦!

版权说明
提示:本作品是由 樊不烦博客 用户 投递的作品。
欢迎转载,但请务必注明来源地址:
所有资源为用户上传分享,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,请联系QQ167471919,我们尽快处理。
文章采用: 《署名-非商业性使用-相同方式共享 4.0 国际 (CC BY-NC-SA 4.0)》许可协议授权。

发表评论

舔狗日记

    love love love